第九百六十七章 中德共赢(1 / 2)

中国来参观西德的工业,想要学习人家的技术,而对方则希望进入中国的市场,当然,这么多年来,西德和中国的合作非常不错,大众这样的世界级的企业早在中国投资建厂,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去年一年仅合资的桑特纳轿车就卖出了五万多台。

除了这款车外还有其他车也买的不错,这么大的销量让其他公司眼馋不已。

大众公司的成功让其他公司也看到了商机,奔驰、宝马等企业也都进入了中国,虽然还没有研究合资建厂的事情,但是已经开始设立销售公司了,如今国内已经有一些人富裕起来,他们的眼光更高,十六七万人民币的桑特纳已经有些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了,奔驰、宝马这种价钱至少在五十万以上的豪车才能入他们法眼。

去年在中国就卖出了两百多辆近百万人民币的奔驰车,看似不多,但这个数字将会飞速增加,西德政府都预测未来五年中国会有数万个百万富翁和数千个千万富翁诞生,单是这些有钱人的消费就是天文数字,这么大的市场谁不眼馋。

大公司都想如大众公司那样在中国获得成功,那些小公司也一样,这方面例子就是安德鲁斯公司,他们原来就是一家三流企业,勉强糊口罢了,和中国合作后,这几年卖出了近千台机床,赚了数千万美金,一下子就翻身了。

因为那些机床都是低端产品,在欧洲市场都快被淘汰了,所以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安德鲁斯公司是靠着“卖破烂”发家,不符合德国人追求高品质的气质,但人家毕竟赚了大钱,董事长小安德鲁立刻高薪聘请工程师研发出新产品,这些产品在欧洲都拥有很广阔的市场。

结果就是短短四年的时间,安德鲁斯公司就摆脱了破产的边缘,虽然还不是一流企业,但是已经有了一流企业的影子,可能再过十年八年安德鲁斯公司就能达到西门子、洛伊尔那样的高度。

安德鲁斯公司的成功又激励了一帮小企业,在德国这个工业科技非常强大的国家,竞争自然也非常激烈,像大众、奔驰这种超强大公司就不必说了,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光是专利就拥有数百个,在市场上拥有绝对的优势。

不过,在工业产品细化到极致的市场里,即便如大众这种公司也不可能包揽所有零部件,和他们合作的企业多达百家,有的企业为他们制造曲轴,有的企业为他们制造变速箱,甚至某一个不大的零部件都是由一家企业专门。

这些企业产品相对单一,技术含量也不是太高,只靠着一些独有的工艺获得订单,那压力就很大了,面临着其他企业淘汰的危险。

在这方面德国工业就和岛国工业有着巨大的不同,岛国的工业是风田模式,也就是依托一家超强的企业形成一条产业链条,那些为风田公司服务的制造厂根本就不接其他厂家的订单,他们只为风田服务,风田需要什么样的零部件就下订单,这些企业无论如何也能给制造出来,这更像是一种按需分配。

风田模式有好有坏,好处就是形成了岛国独有的匠人企业,很多企业职工都很少,甚至算上厂长都没有十个人,他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产品身上,前些年中国有一些企业到岛国考察,发现他们的产品非常好,想要购买一些,但全部都被对方婉言拒绝,因为这些企业根本没有销售部门,要想购买产品只能找专营销售的株式会社,这就避免了他们为了销售而分心,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研发产品上,甚至都近乎痴狂。

这些企业对产品太过精深,甚至都到了极致,正是他们这样的企业支撑起了岛国的那些大公司。

不过这弊端也有不少,如果大公司要是倒霉了,那么这些小公司很可能就会立即完蛋。

德国的企业就不一样了,他们有着独立的经营权利,采用的是竞标的方式,技术落后必然会被其他企业代替,所以他们一方面研发产品一方面还得去寻求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