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李佑拜师(2 / 3)

个念头,便让程处默把事情的详细经过跟他说一遍。

事情其实很简单,一群没见过世面,一辈子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地里干农活的乡下老农,突然自己的儿子,孙子,能读书识字了,能不出去显摆一番吗?

只要有机会去集市,碰到稍微熟悉一点的人就会夸耀自己家的后辈已经开始读书识字了,村里来了个大贵人,免费教孩子们识字。

正应了那句老话,说者无意,听着有心。

这不程处默所教的那个村子里的村民在和人夸耀这件事的时候,正好被清河崔氏一个在长安城想某个一官半职的旁支庶子闲逛时听到了。

嘿,你们这些泥腿子的后代都能读书识字了,那我们这些名门望族的后代还怎么保持这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肯定不行。

还有什么时候教书先生敢不经过我们名门望族的同意,就能自己免费去教泥腿子们的后代读书了?这是要造反?教出那么多读书人来,去和我们这些名门望族的后代争那些本来就不够分的官位?

本少爷来长安城这么久了,求了那么多人,整天巴结自己那个当御史的远房表舅,到现在都还没有个正理八经的职位,越想这崔文逊心里越不是个滋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今天非去会会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教书先生不可。

于是,这崔文逊啪的一声,合上了纸扇,用纸扇指着那乡下老汉的额头就问到“嘿,那老头,你说你们村子里去了一个免费教人读书识字的教书先生?你是哪个村子的?什么时候的事?那教书先生叫什么名字?说不定本少爷还认识呢。”

乡下老汉一个这问话之人一副贵公子的打扮,还自称少爷,哪敢怠慢,急忙起身回答“回贵人,那教书先生自称程老师。老汉也不知姓甚名谁,已经在我们村里教课有两个月了。我家孙子都认识好几百个字了。那个什么三字什么经的,都能背诵一半了。”

乡下老汉尽管在崔文逊这个富家公子前有些卑微,但回答到最后也是有些自豪感。

可这话听到崔文逊耳朵里就有点刺耳了。你一个乡下泥腿子的后代,两个月就能认识几百个字了,那两年后还有我们这些人什么事啊?

再说,有人敢在村子里的学堂免费教《三字经》?这人肯定没死过。完全把他们这些大家族的话不放在眼里啊。这么狂的教书先生不去见识见识,今晚铁定睡不着啊。

在崔文逊的判断中,这位教书先生肯定不是大家族里出来的。很简单啊,大家族里出来的读书人对皇帝推行《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启蒙教育都在阴奉阳违。

他们还想着继续把持着大唐的官场呢。宰相,尚书这些高位他们控制不了,但底层的官位他们必须牢牢的把握在手里,让皇帝离不开他们这些名门望族的支持。这也是他们这些名门望族不管怎么改朝换代都能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

所以,对于皇帝推行启蒙教育,这种挖他们跟脚所在的行为,他们怎么可能尽力的去执行。

表面上他们确实听了皇帝的话去推行这启蒙教育了。自己家族的孩子,那绝对是尽心尽力。对于家族之外的人,对不起,没有高额的费用,你进不了我们教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学堂。

我们教书先生也要吃饭啊。你没有钱上什么学堂,读什么书啊?还是回家种地去吧。就这一点再次堵住了寒门子弟读书识字的道路。

对于这一点,我们的皇帝李世民也是知道的,但他也确实没办法。他现在还真离不开这些名门望族。只要启蒙教育能普及下去就行了,不管你们这些名门望族怎么做,只要启蒙教育开始了,那就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读书识字之人只会越来越多。而大唐的官位却只有那么多,所以到时候怎会有人去做一些事的。只要你们没有一开始就把启蒙继续一棍子打死,那么到最后输得只能是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