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棺内侧的小篆字体行如蝌蚪,密密麻麻,但是行家一眼就能看出,字迹非常工整,雕刻的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简直就是书法级别的。
毫不夸张的说,即便是拿纸把上面的墓志拓印出来,都具有着一定的文物价值。
考古价值,那自然就不用多说了。
至于墓志的内容,虽然有些难懂,但是许天川凭借着《天鉴秘术》的知识,还是能将其全部通顺的理解出来,只不过就是需要多用点时间而已。
大概半个小时后,许天川才将墓志上面的内容全部看懂、吃透,脸上的表情也跟着逐渐凝肃,挑起的眉头带着几分惊异和疑惑。
墓志记载的也确实是秦桓王的生平事迹,赞扬秦桓王人善心慈,好善乐施,体恤百姓,被封为秦桓王后赐封地为洛阳,在洛阳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废除奴隶制度,修改律例,开粮仓赈灾等等等等,深受百姓爱戴,夸张到被百姓奉为‘圣人’。
这些都跟史书上记载的吻合度极高,说明秦桓王是个妥妥的‘明主’。
但还有一点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
墓志上撰写着,秦桓王其实还有一个鲜有人知的身份,那就是儒教弟子,推崇的是儒学思想。
儒教!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从诸子百家中的‘儒家’发展而成的一个信仰宗教,信仰的是儒家思想。
这一点就让许天川感到很诧异,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所推崇的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理念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也就是严刑峻法,以强硬的手段充分调动秦兵壮丁的积极性,更容易让秦国迅速壮大,当然了,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被后人称为‘暴君’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这也是为什么秦桓王体恤爱民,人善心慈了。
史书上之所以没有记载,那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秦始皇向全国推崇的是‘以法为教’的法学思想,说白点这就是等同于很秦始皇对着干,那肯定不能说出去了,更不能向外推崇自己的儒学思想,只能自己偷偷的实行,做到仁政爱民。
有一说一,就单凭这一点,许天川对于这个秦桓王还是挺佩服的。
墓志不可能随意胡乱杜撰。
古人讲究言简意赅,以上的这些肯定不足以在墓志上撰写近万字,后面还有秦桓王生平的其他事迹和死因。
虽然确实写了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七八个字带过,唯有一件生平事迹却占据了整片墓志的一大半内容,这件事情同样也是秦桓王的死因,也让许天川脸上凝重的表情难以平复。
这件生平事迹的大概意思就是“秦桓王以仁义治理洛阳,深受百姓爱戴,子民的劳动积极性很强,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日渐富庶,但是在秦桓王治理洛阳的第十五年秋季,发生了一场地震,不过地震的等级并不是很高,造成的伤亡损失对洛阳城也没有太严重的影响,甚至城墙都没有裂,民房也没有坍塌,但是后来有人发现,十几公里外的龙门山脉却因为这场地震出现了很多裂缝和深谷。
因为这场地震对洛阳城的百姓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实质性影响,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倒是信奉儒教的秦桓王却觉察到了这场地震可能会给洛阳城带来不祥之兆!
这并不仅仅是秦桓王的预感,更不是什么第六感,而是秦桓王通过儒术推算出来的!
但这个‘儒术’并非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权术之法,而是以《易经》为基础,蕴含八卦玄说的一种术法,通晓天文与地理,占卜极凶与祸福,也属于儒教中的‘理论派’。
果不其然,秦桓王算的非常准确,当年秋季发生地震后数月,冬季来临,天降寒霜,暴雪而至,从龙门山脉吹来的暴风夹着雪花不止,犹如一场灭世天灾,暴风中裹着的雪花异常寒冷,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