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秋巡洛阳城(2 / 4)

盛唐不遗憾 朕御山河 6589 字 2020-02-27

那就是大运河开通之后,交通的便利,促使洛阳城越来越繁荣,各种物资比长安城丰富的多。

武则天时期,更是将洛阳城改为神都,以彰显洛阳城的地位,而武则天确定要在洛阳城建都,原因是多方便的。

第一,大唐帝国是在关陇军事集团的帮助下,打下的江山,但建国后,关陇贵族一直左右朝政,对皇帝的皇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为了削弱关陇贵族的影响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都城迁离长安城,前往洛阳。

第二,就是刚刚提到的交通便利因素了,隋朝开发了大运河,让东北和江南的大量物资,可以方便的运到洛阳城,从而让洛阳城成为南北物资交换的中转基地,这样一来,势必带动商业的繁荣,国都当然要选最繁荣的城池了。

第三、居中而摄天下,以当时大唐帝国的疆域,洛阳城在地理位置上,算得上是整个帝国的中心地带,而长安城的位置有些偏西了,不利于对东部江山的控制。

第四,国防的需要,当时,东部江山已经稳固,洛阳城以东,直到大海,都是大唐的国土,没有强大的敌对势力,都城不会遭到突袭,而长安城西部有强大的吐蕃帝国,一旦吐蕃兴兵东进,都城长安很快就会受到威胁。

第五,粮食危机,秦汉时期,关中的农业是非常发达的,但经过几次战乱的破坏,农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和隋末战乱以后,水土严重流失,黄土沙化,泾水,渭水含沙量大大增加,灌溉作用日益降低,大唐郑国渠的灌溉能力不足秦汉时期的四分之一,而关中的人口却逐步得到恢复,成为人口最集中的北方腹地,虽然关中在大唐仍旧被称为沃野,但所能生产的粮食,已经不足以满足京城长安之所需,而洛阳城的粮食,又很难运入长安,为了不与百姓争粮,所以,决定迁都。

第六,躲避亡灵,这是一个传说,相传武则天将王皇后和萧淑妃残忍折磨陷害致死后,心中十分不安,经常梦见王皇后和萧淑妃披头散发,血流满面,张牙舞爪的影子,使她惊恐不安,为了躲避这二人的冤魂,武则天必须离开长安城。

当然,传说是不能确定的事情,但作为在宫廷生存了几十年的老女人,残酷的经历必然极为丰富,长安城的宫殿,不仅给予她甘霖,也曾给予她苦水,离开长安城这块伤心之地,到八百里以外的洛阳城,自然会让武则天感到安宁和舒适,另外,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也都是迁都洛阳城更为有利。

而唐玄宗李隆基决定迁回长安城,则是因为开元二十二年,宰相裴耀卿提出分段转运法漕运粮食,这种办法就是在黄河、运河和渭水交汇处及三门峡东西置仓,漕粮先输入东仓,再开山路八十里,陆运到西仓,最后漕运到关中。

这样一来,大大缩短了运输日期,又提高了运输效率,漕粮进入关中的成本大大降低,这才奠定了李隆基回归长安城的基础。

当然,此刻铁路已经修通,运输变得更加的快捷,日后,关中就更不会缺乏粮食了。

而以目前的大唐国情,李安认为长安城是最好的都城,虽然洛阳城是帝国的地理中心,但这只是目前的情况而已,大唐有了铁路,日后可以继续向西部拓展生存空间,而东部已经靠海了,难以继续拓展生存空间。

李隆基此次巡幸洛阳城,初步决定停留半个月,半个月之后就返回长安城,而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铁路运营将会开启,以方便老百姓的生活。

但皇家御用专列和两个贵族级别的专列,则并不在营运的范围之内,皇家御用专列是皇帝个人的列车,任何时候,都不会投入商业运营,而两个贵族级别的火车,则会在李隆基返回洛长安城之后恢复运营。

半个月的时间里,李安在洛阳城,那小日子过得是相当的滋润,没事的时候出城游山玩水,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