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视因材施教的,除了最基本的基础教育之外,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比如,有的人喜欢论语,那就重点学习论语,有的人喜欢大学,就学大学好了,还有的喜欢诗歌,那就学习诗歌,若是喜欢练武,那就去学武。
当然,这是从大的方面去说的,可若是在一个学堂里,教师就那么几个人,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可能拥有那么多的教育能力,所以,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教育,尽可能的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经过李安的一番讲解和劝说,大部分的博士助教和学子们,都了解了李安的一片苦心,对于进行全面的普及教育,已经没有多大意见了。
毕竟,他们所担忧的事情,都被李安一一化解了,反对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意义了。
国子祭酒等几人,担心老百姓不愿意花钱读书,大肆推广意义不大,而李安提出由朝廷出钱,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再次担心国库压力太大,而李安提出了功德碑,准备大肆借用商人的财力来解决这个难题,再次很好的解决了这个他们担心的问题。
至于他们担心读书人太多,对贵族的权益造成冲击,而李安则告诉所有人,推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唐百姓的整体素质,并不是为了让所有读书人考功名的,要通过教育来改变大批百姓的认知,另外,李安也说了,随着大唐的富庶,私塾已经遍地开花,京城都已经有三成的孩童有学上了,如此发展下去,要不了几十年,也基本上就能够普及了,科举的压力已经大大增加,是否进行全面普及,意义似乎已经不大了,自从科举产生的那一刻开始,贵族的权益就已经收到损害了,他们想要垄断官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另外,李安还破天荒的提出,要通过思想教育,让大部分的孩童能够安分守己的去做本职工作,而不是不顾一切的去考科举,只要通过一定的思想教育,必定能够让很多人放弃科举,如此一来,倒是帮了权贵不少忙,若是愿意考科举的人少了,权贵的压力或许能够小一点,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教育,提高普通老百姓的素质,让普通老百姓能够更听话,这样对于权贵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若是没有教育,好多活的不如意的贫民,很有可能会把目光盯向权贵了,打权贵的主意了,也就是所谓的缺乏教育导致的违法乱纪问题。
教育也未必能够杜绝这个问题,但那根本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没有教育好的缘故,又或者明明教育好了,却因为接触到了别的思想而前功尽弃,也就是又接触到了不好的思想,接受了不好的教育。
能够被影响变坏的人,都是被教育的不彻底的人,只要是教育彻底了,是不会受到任何不良思想影响的,意志力是非常坚定的,就算到死都不会改变,这种被完全教育好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人生不如意而心怀怨恨,也不会因为眼前的巨大诱惑而迷失自己,更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去伤害别人。
若是所有人都能够被教育的完全彻底,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不会如此纷乱了,所以,教育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只有通过教育,让大部分人遵守朝廷制定的规则,都成为一名善良的百姓,才能够让这个社会更加的温馨稳定。
看着众人比较认可的眼神,李安心里颇为高兴,自己的苦口婆心总算是没有白费,通过自己耐心细致的劝导,这些博士助教和贵族学子,总算是认可了李安的观点。
他们原本也都不是激烈反对的人,只是,他们高高在上惯了,心里颇为看不起贫民,一听说要让全天下的那些素质低劣的泥腿子都去上学堂,都与他们一样成为读书人,心里就会觉得很不爽,他们觉得自己是高人一等的,实在不屑与那些低素质的贫民混在一起,觉得这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