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项羽得知此事,王陵的使者自是早已逃走;自知已经失去王陵的霸王项羽,竟一怒之下下令:烹王母之尸······
老娘自刎而死,都没能躲过‘烹尸’的凄惨下场,终是让王陵下定决心,一心一意跟随刘邦。
因为这,即是王母临终前的遗愿,也是王陵报仇雪恨的唯一可能。
但王陵没有注意到的是:自己‘险些判汉降楚’的举动,并没有逃过汉王刘邦的双眼······
就这样,王陵在好不容易摆脱‘雍齿朋友’的负面标签后,又被刘邦贴上了一个‘忠心存疑’的标签;
到后来,汉祚鼎立,遍封诸侯之时,刘邦更是刻意没封王陵,而后又晚封;
这里的‘晚封’二字,一拖,就是近两年之久······
从最终,刘邦即便心怀厌恶,临终前也还是将王陵指定为‘萧何、曹参之后的第三任相’,就不难看出:对于王陵的能力,刘邦还是非常认可的。
但刘邦因为当年那件事,对王陵心怀芥蒂,也是母庸置疑的事实。
——彼时的刘邦已是堂堂汉王之尊,都能撇下脸喊出‘分我一杯羹’,王陵为什么不行?
自是因为王陵不是刘邦,普天之下,也不会有再第二个刘邦。
但无奈的是:在刘邦看来,王陵‘险些无奈降楚’的举动,就是很不应该。
——谁让刘邦自己,能在同样的情况下做到‘威武不屈’呢······
便因为此事,王陵单是获封为侯,就从汉祚鼎立、遍封功臣的汉五年初,硬生生拖到了汉六年末;
至于入朝为官,更是一直到刘邦驾崩的汉十二年年初,才终于让王陵捞到了‘内史出缺’的便宜。
再者,如今的王陵,虽然和曹参一样身兼皇帝太傅,但若说王陵真的教过刘盈什么,那也着实是有些勉强了。
——谁不知道当今刘盈尚为太子时,教导刘盈的太子太傅,是当朝奉常叔孙通?
甚至即便是彼时的太子太傅叔孙通,实际上都没来得及教刘盈多少东西,先皇刘邦就驾崩了!
顶天了去,也就是去年,被刘盈挽留而不得,终只能无奈送回商山的那四位避世隐士,能各自算刘盈半个老师。
至于如今的太傅曹参、王陵,乃至于刚离世不久的太师萧何,都不过是名义上的‘帝师’而已。
既然如此,刘盈谈笑间客套一句‘太傅过去教的好’,王陵自也不可能当真。
倒是刘盈,在片刻之后,便神情满是唏嘘得站起身,对王陵解释了起来。
“往昔,太傅多赋闲,今为内史亦不过岁余;于朝中之事,太傅仍有些许不明之处······”
语带沧桑的道出一语,刘盈就侧过身,弯腰拿起先前,刘盈一直在翻看的竹简,而后交到了王陵手中。
结果刘盈递过的竹简,王陵只粗略扫了一眼,便也和刘盈一样神情严峻起来。
“北墙之戍卒······”
“竟,至如此之地?!
”
见王陵一脸惊诧之色,刘盈也是不由苦笑着摇了摇头,将双手背负于身后,正对着殿门的方向,悠然发出一声长叹。
“汉七年,韩王信献降匈奴于王都马邑,后又太祖高皇帝御驾亲征,却不甚落入白登之围······”
“陷围短短七日,吾汉家之精锐,饥、寒而伤亡者便不下数万;南、北两军,更死伤过半······”
说着,刘盈不由低下头,稍擦去眼角的泪水,稍待哽咽道:“若彼时,得此冬衣五万具、厚褥十万件,吾汉家之锐士,又何来那般大难?”
言罢,刘盈便昂起头,借着‘仰天长叹’的机会,使劲儿将眼皮上翻,试图让泪水不再滑落。
听闻刘盈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