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版本,如《诗》就有《鲁诗》、《齐诗》、《韩诗》。
后鲁恭王于孔子故宅壁间寻得残留古籍,以及民间有志之士冒死留存的部分,以先秦大篆记载,便是古文经,如《诗》中的《毛诗》。
今文经为东汉官学,由世家大族代代相传,又被称为家学。
古文经分布则更为广泛,朝堂和民间都有人研习,如马融、卢植便是代表。
而孙乾口中的郑师,则是兼采古、今文经两家学说的经学大儒郑玄。
“郑师听闻少君之事,正与我等授课,他停下后行谶纬,得谶语:勿曰一木,不可为林,日月交替,百姓将兴。”孙乾接着说道。
谶纬之学自古有之,最为知名的,当属秦末时的“忘秦者胡也”,当时秦始皇的理解以为说的是北方的匈奴,即胡人,于是便修建万里长城,不曾想“胡”指的是胡亥。
汉代以经学治国,谶纬之学更加兴盛。
郑玄作为经学大师,自然也会谶纬之术。
他这句谶语的字面意思:不要说一根木头不可以成长为一片森林,太阳和月亮往复交替,百姓将要因此兴起。
但谶语从来不单单指字面意思,勿曰一木组合在一起便是楊,日月便是明,说的就是杨明。
所以也可以解为杨明兴起,百姓会因此而兴盛。
这和杨明为百姓而诛杀王甫呼应。
当然,它或许还可以解为其他意思,不过此时只能解成这样。
杨明听完自然愈发开心,此并非一句谶语之事,而是此事本身。
这就好比许劭评曹操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助他扬名!
“依乾拙见,少君若能拜郑师为师,再有此番事迹,他日位及三公亦不是不能。”看到杨明反应,孙乾接着又说道。
杨明点了点头。
他并非有意三公,而是这确实会在日后给到他诸多帮助。
且孙乾句句戳人心坎,他很难不同意。
“如此,便劳烦公祐,我不日当往东莱赴约。”杨明拱手说道。
……
翌日为四月辛亥,天子下诏,在押囚犯尚未判决者,允许缴纳缣帛赎罪。
杨氏在为杨明缴纳一笔数额巨大的缣帛之后,杨明得以出狱。
杨明走出廷尉诏狱的这一天,整个诏狱外交通不畅,道路两旁尽是前来迎接之士人。
从诏狱外持续了一月的长龙便知,杨明当街诛杀王甫,已是名扬四海。
且关键是,他活着走了出来!
须知自桓帝开始,士人与宦官斗争,引发两次党锢之祸,均以士人失败告终,无数士人死于诏狱之中。
去岁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更是使得灵帝下诏,凡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者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士人被打压到谷底。
所以此刻,杨明诛杀王甫且活着走出诏狱对士人的意义可想而知。
这是士人唯一的一次胜利,也是空前的一次反击!
三公中杨赐、刘宽在场,九卿也来了四人,且有百姓自带锣鼓。
杨明自诏狱出,一时间锣鼓喧天,欢呼四起,此等排场,东汉一朝闻所未闻。
杨明望着眼前场景也是心潮澎湃。
穿越八载,他终于迈出了争霸之路的第一步!
而且,是坚实的一步,就如同建造一幢摩天大厦,他为自己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地基。
这一路他走了很久,一直到穿过人群上了马车,他的心情才渐渐平复下来。
马车自大道而回,在一处小巷停留,接着便继续前行。
杨明此时已经在巷子里换了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