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真是个了不起的人(1 / 3)

昭通历史悠久,“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约10万年,称作“昭通人”,填补了YN省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之间的空白,说明ZT市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约六千年的时间里,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已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懂得了制陶、纺织、农业和放牧等技术,开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西周末至春秋初期时的杜宇部落,入蜀,“教民务农”,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得到了蜀民的拥戴,当了蜀王,号“望帝”。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焚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进一步经略云南,派常颔将李冰开凿的焚道延伸至建宁(今曲靖),史称“五尺道”。中原文化的南渐,今昭通地处“五尺道”枢纽,得风气之先,是云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

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帝改变汉初“闭蜀故徼”的封闭政策,重开“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扩大中原与西南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王朝在今ZT市设朱提县(郡),昭通首次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

自西汉建元六年至唐天宝年间,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为县治,或为郡治,或为犍为南部、犍为属国都尉治所,前后达800余年。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两个地方政权先后称雄于云南地区,昭通既与中原文化疏离,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诏、大理文化的影响。

元置乌蒙路。明代置乌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归流后,改乌蒙为昭通。上溯唐、宋两代行羁縻之治时中断中央政权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称“乌蒙”(阿猛)前后千余年。

土司制度的形成和逐渐完备,因用兵、屯田、民族迁徙而形成的土着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同样值得关注,同样是昭通历史文化资源中极为宝贵的财富。

清初袭明制,称镇雄土府,属SC省。清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改土归流,“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雍正六年(1728)2月,乌蒙土府改土归流,是为乌蒙府,移治于土府(窦地甸)东二十里地,于米贴地方置永善县,大关屯地方置大关厅,改镇雄府为散州划归乌蒙府。

雍正八年(1730)7月,乌蒙府更名为昭通府,并置恩安县为府之附郭。弃天梯(今土城)新建城于二木那(今ZT市城)。同年,昭通府属迤东道(治曲靖府)。

雍正九年(1731)置鲁甸厅属昭通府;盐井渡设巡检司,属昭通府大关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10月于永善县之富官村置靖江县来属;升镇雄州为直隶州。至清末,昭通府辖大关、鲁甸2厅;恩安(附郭)、永善、靖江3县。

民国元年(1912)沿清末旧制。民国2年(1913)4月,云南都督府裁府设道,撤销昭通府,将原昭通府驻地恩安县改名为昭通县;鲁甸厅、大关厅、巧家厅、镇雄直隶州改设为鲁甸县、大关县、巧家县、镇雄县;镇雄州彝良州同辖地置彝良县。

民国三年(1914)1月,靖江县因与JS省辖县重名,改名为绥江县。

民国六年(1917)1月,从大关县盐井渡地方析置盐津县;同年,由镇雄县析置威信行政区。昭通、鲁甸、巧家、永善、大关、靖江、镇雄、彝良县和威信行政公署均属滇中道。

张其金在把车停好后,他就来到了昭通国际会展中心的广场上,挤在人群中听一位身着讲究的人介绍昭通的历史。

却就在他听得入迷的时候,他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一道清脆的声音。

“嗨,张其金。”

张其金这才惊醒过来,回头一看,只见一辆迈巴赫62S轿车从这里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