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三份历史实验数据和四份现实验数据完成分析后,徐川确认了这个数值存在差异。
电子束在接触到氢分子云将其激发到3s态时能级要比历史的对撞实验高出1.7~1.8个能级。
尽管这个差异并不是很大,但的确存在,而且带入近后续的计算时,的确干扰到了质子的半径,数字差不多有0.025~0.03飞米左右的样子。
“是金属容器对电子氢原子的碰撞造成的干扰导致的吗?”
第一时间,徐川想到了自己的实验和其他历史实验的差别。
如果说他这次的实验和以往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有什么差别的话,唯一的区别就是他借助更为先进的质子加速器,取消掉了以往用于存储氢原子云的金属容器,直接将氢原子云导入了加速器的观测管道中。
毕竟高能电子束在进入金属容易后,是会和金属原子发生反应的,其散射会实验数据造成一定的干扰。
不过从以往的实验数据来看,这个干扰并不是很强,所以以往的实验几乎差不多都忽视掉了这一块的干扰。
但现在,敏锐的科研直觉和数据直觉告诉了徐川,或许,这一部分散射干扰,比物理学界以往的认知要更强。
他可能在无意间找到了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中,为什么传统的电子质子散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得出的质子半径一直都是0.87飞米的原因。
继续阅读
想到这,徐川的眼神陡然明亮了起来。
传统的电子质子散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中,氢原子云的测试的确都是通过金属容器来做的,这可能真的有些问题。
不过要进行确定的话,需要用数据来说话。
这对于他而言并不是很难,通过这次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以及另一种名为‘类氢原子的能谱测量实验’的数据完全可以做到。
三类实验数据,对比之下的可信度就相当高了。
如果真的能证实是金属容器对高能电子束造成了散射干扰,那么质子半径之谜这个当前物理界最火热的难题之一,就能得到解决。
..........
深呼吸了一口,压下有些火热跳动的心脏后,徐川再度对手中的数据进行了一遍仔细的核算。
计算没有任何问题,从这八份他完成分析的数据来看,电子束在接触到氢分子云将其激发到3s态时,能级的确要比历史的对撞实验高出1.7-1.8个能级。
这既有可能就是,通过金属容器做氢原子云的测试造成的散射干扰,也有极大的可能就是质子的电荷半径为什么会偏差出现两组的相差巨大的数值的原因。
找到了可能导致的问题的原因,剩下的就是用数据来进行证明了。
不过目前来说这并不是最要紧的事情。
现在他要做的,是完成原子电荷半径实验数据的检查。
然后向提交验收报告。
这才是现在应该做的。
至于刚刚找到的原因,等提交完报告后再来做也没关系。
在,召开发布会是需要提前申请的。
比如这种完成实验,提交验收报告的申请,就需要至少提前三天申请。
好让方面留出足够的时间安排“验收人”,同时刊登讲座信息,让对此感兴趣的物理学家过来听讲。
........
确认这次的实验分析数据没有问题,确认计算出来的质子半径数据准确后,徐川向提交了召开发布会的申请。
在提交了申请材料后,的审核组在第二天上午完成了审核,并将发布会安排在三天后。
至于这三天的时间,徐川则需要好好准备一下报告材料,思虑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