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傻傻的看着杨大知县,过了好一会儿才试探着问道:“要不……杨兄你先自己培养几个学生,然后再让学生去教授新的学生?就像是你当初说养鸡场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一样?”
听到王琼这么说,原本还满怀期待的杨大知县差点儿就破了大防。
你这人怎么就这么不上道呢?
本官跟你说宁阳县缺少教书先生,是让你来指点本官怎么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教新学生吗?
本官是踏马想让你给本官弄几个读书人过来!
心里大为不爽之下,杨少峰杨大知县便无奈的叹息一声道:“王兄有所不知,这县里的公务一件接一件,纵然本官有心教授学生,却也是分身乏术啊,哎~”
王琼还是不接杨大知县的茬,反而左右打量一番后说道:“杨兄其实已经做的很好了,记得下官第一次来宁阳县时,杨兄还在为了干旱的问题而头疼,如今旱灾和蝗灾都过去了,百姓家里也多少都有了些钱粮,如今更是有了蜂窝煤这等过冬神器,还能借此来培育蘑菇,冬天也能吃到些新鲜的蔬菜,这般生活水准已然超过天下绝大部分州县,所以,这学堂之事却也不必太过心急。”
瞧着王琼死活都不肯上道,杨大知县也只能熄了借王琼之手弄几个读书人来宁阳县的心思。
反正王琼回去后肯定会跟老朱和小朱汇报,到时候老朱和小朱要是肯弄些读书人来宁阳县最好,要是实在不肯的话也没关系,毕竟还有刘洪昌和耿老爷他们的亲眷,五百个人里总能有几个识字的,大不了就先让他们顶上。
心中打定主意之后,杨少峰也不再提起宁阳县如何缺少读书人的话题,而是直接笑眯眯的端起水杯,向着王琼致意到:“王兄,请。”
王琼笑着端起水杯一饮而尽,向着杨少峰说道:“杨兄,请。”
水过三巡,菜过五味,王琼又提起了徐达和常遇春北伐的事情。
“鞑子朝廷是彻底完了,南路冯都督和汤帅一路攻下武陟、怀庆、泽州等地,北路徐相和常平章先后攻克保定、真定、井陉、平定、寿阳,如今更是拿下了大都,元帝妥懽帖睦尔狼狈出逃,仅剩扩廓帖木儿独木难支,估计再有数月时间,山西便全境可复。”
只是说着说着,王琼脸上的兴奋之色便渐渐隐去,反而微微叹息一声后说道:“只不过,下官听人说河北之地也被鞑子祸害的很厉害,差不多和山东一样都是人烟稀少,交通断绝。”
“山西那边倒是被祸害的轻一些,可是山西那边有数百万百姓,如今却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普通百姓的生计也是极为艰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像宁阳县的百姓一样过上好日子。”
“……”
王琼絮絮叨叨的说着,杨少峰却心中一动。
山西快要被拿下了,那么轰轰烈烈的洪武大移民是不是也快拉开帷幕了?
如果能从山西往宁阳县迁移上几千个百姓,那宁阳县的各项发展规划就能再一次提整,自己这个知县老爷也能早一天开始摆烂生涯。
只是转念一想,杨大知县又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
迁移百姓这事儿说着容易,可是真正做起来却麻烦无比。
现在大明的军队还没有彻底光复山西,就算是彻底光复了也需要用一两年的时间去稳定民心,再加上妥懽帖睦尔跑路之前席卷了大量的金银,大明朝的国库几乎空得能跑老鼠,朱重八朱皇帝应该不会太早开启移民。
而除了迁移百姓的事情之外,杨大知县又想到了历史上的另一个传说。
江湖传言,常遇春好杀降,甚至杀到朱重八朱皇帝都看不过去的程度。
然后,常遇春在某次打完仗之后就忽然暴毙,死因据说是什么“卸甲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