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的原文。
楼氏内部的教育比起当前任何一个家族都要普及,由于缺乏足够多着作的关系,没有教育出多少大能,一下子却让楼氏成为识字率最高的家族。
识字的人变多,整体的素质也就上去。这些识字的人,他们不止充斥在各个岗位,想来等有条件会动脑子写些什么作品吧。
百家争鸣是怎么来的呢?完全是列国兼并太厉害,兼并过程中让一些贵族失去封地与治下人口,他们想要恢复祖宗荣光需要竞争上岗,可不得展示自己的才能了吗?
因为岗位竞争太厉害的关系,他们必须优化自己的能力,自己这一代人无法成功竞争上岗,可不得写点什么来教育后代?结果就是一套套思想并发,一部部作品问世。
后人所能够看到的着作,无一不是经过残酷的筛选而被流传下去,更多层面较低的着作则是压根没有机会流传。
所以吧,如果楼令有能力让晋国达成疆域大一统,大概率对文学领域的破坏不会那么强,一切只因为一样会有大批贵族面临竞争上岗的压力,逼迫他们去互相竞争。
存在的区别是,一套套思想被构思出来,没有进行实践的空间?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样一搞,对文学发展历史起到的影响就大了。
秦一统之前,百家就在互相竞争中消亡了不少。
等西汉建立,黄老学说干脆就利用国家的力量横扫其余学派,连门徒最多的儒家都只能苟延残喘,统治者不可缺少的法家和农家隐藏于幕后。
等小猪大帝独尊儒术,残存的百家很鸡贼地伪装自己是儒生,搞得儒家这个有众多分支的学派变得更加千奇百怪。
因此,百家从未消亡,他们在互相兼并的过程中被吸纳,随后又潜藏于儒家之中。
楼令到会议进行到后半段便一言不发,他那一脸正在思考的模样却是吓到了一些人。
论事实的话,楼令参与过太多的历史大事件,很多还是作为推手。
晋人公认楼令做出最大贡献的事情,莫过于出台一部《司马令》以及推动军队的扩编。
那一部《司马令》就是罗列了众多的军法军规,只要识字又肯去学习,用里面的知识来指挥一场君子之战,可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
懂得怎么回事了吗?日后楼令没有再写出着作,仅是一部《司马令》就完成了“立言”这一部分了。
春秋时期的贵族有周公旦这位榜样,非常追求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三不朽”的圣人。
在立功和立言方面,楼令已经完成,缺少的是立德。
“要是全晋国形成文字和读音统一标准,我便算是完成立德了。”楼令很肯定这一点。
会议结束。
晋君周设宴款待几位卿大夫,慰劳他们的付出。
“所以,今年不会回国,需要一直留在宋国了?”晋君周刚才询问楼令关于战争流程的事情。
这完全是晋君周后知后觉的一种表现。
楼令正面回应道:“我们不可能撤退,楚国迫于很多压力不敢撤退。不止是今年,一天楚国不俯首称臣,战争会一直打下去。不是在宋国,便是在任何一个地方,臣希望战争是在楚国本土进行。”
“一战而让楚国重新臣服周天子?”晋君周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瞪大眼睛说道:“楚人性格坚韧,他们绝对不会轻易臣服。”
郤锜闷声说道:“正式到了比拼意志的阶段,我们必须比楚人更加坚韧。”
中行偃苦笑说道:“今年是一众诸侯被我们绑架,明年……他们恐怕不会乐意。”
一直在遭到诸侯抱怨的晋君周,他闻言点了点头。
“我们的后勤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