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方。
史学家给出的解释是,“方”大概是“邦”的意思,比如“周方”指的是一个叫周的城邦。
每一段时期都有属于它的特性,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对历史进行理解,要不然得出的结论极可能是截然相反。
中行偃很敏感,他知道郑国没有灭亡,跟国祚被灭之后,亡国的一众残存贵族融合进入战胜国,核心完全是两码子事情。
“西部的那些贵族重新转投郑国的概率不大,其它区域的贵族还真是很不好说。”郤至对中行偃的发言进行了一部分的肯定。
倒不是郤至因为楼氏的关系而刻意排除掉郑国西部的那些贵族,他们率先进行了跳反,站在郑国的角度怎么看都是属于罪大恶极,哪怕郑国庙堂表态愿意接受再次的跳反,难道他们敢吗?
北部和南部那些郑国贵族不一样,他们是有了西部贵族的前例,再则就是他们面临的情况极度恶劣,应该有不少是迫不得已才做出投奔晋国的选项。
“他们已经投降,再行消灭会引起恐慌。”士匄说道。
这也是事实。
一旦投降还要被灭,不止会造成以后各地对投降的迟疑,也会让真心投奔晋国的家族离心离德。
中行偃一脸严肃地说道:“怎么管控最为现实。”
话到这种份上,还听不出来就显得很迟钝了。
其实就是在进行铺垫,认为不应该发生多数家族成为某个卿位家族附庸,必须要进行多方的分配。
“进行切割,将归属权切得零碎一些。”郤锜说道。
这是因为某区域同属一个卿位家族的附庸,他们可以公开进行紧密的联系;换作所属的卿位家族不同,一些该注意的事情总要存在顾忌。
面对这种局面,楼令要是对那边在乎的话,心里会觉得很难受。
楼氏的重心在晋国北部和西部,能够拿到新占区的城池和土地自然不会错过,在新占区的附庸数量众多也愿意,切得零碎则是无法接受了。
封地不集中,管理起来不止很麻烦,尤其还增加了制造的成本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怎么会浪费资源?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加工区在这里,材料产出地隔得很远,想要将材料制作为成品总是要运输的吧。
那样搞起来,许许多多的资源要么只能放在那里,不然就需要付出极大的运输成本。
这些道理其余人懂吗?他们当然懂,只是很多时候获得哪一块封地,并不由他们来决定。慢慢的,大家面对封地散得到处都有,似乎是习惯了。
郤至提出让那些投奔到晋国的家族去选择成为哪个卿位家族的附庸,马上遭到了士匄的反对。
士匄当然要反对,真是这样的操作方式,绝对是郤氏获得最多,楼氏和荀氏可能存在保底,一定是范氏收获最少。
那样的猜测是建立在谁都知道郤氏的强大,必须选择晋国一个卿位家族投靠,多数人会选择最强的那一家。
楼氏和荀氏有保底,主要是他们分别控制了郑国的西部和南部,有得是机会进行各种威逼利诱。
不知道郤至是不是在装傻,很不理解地问士匄,说道:“你为什么反对?给个理由啊。”
有些事情不好讲得太明白,以至于士匄被郤至问得很郁闷。
士匄看向中行偃,用眼神示意赶紧帮帮场子。
中行偃看懂了士匄得到眼神,做出了摇头的举动。
荀氏为什么要跟范氏结盟,不正是因为实力不如郤氏和楼氏吗?
他们可以联合起来,不想将事情闹大,最好不要将联合表现得太明显,干出事事对抗的举动,否则就是在逼郤氏或楼氏动手。
毕竟,郤氏和楼氏都不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