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何为官?(2 / 2)

粮之事。”

“如林邑的粮种能在岭南播种,那么未来的大唐便会拥有吃不完的粮食。从我们找骠国和真腊购粮,未来同样可以将粮食售卖给其他缺少粮食国家。”

“魏师为人刚正不阿,父皇的旨意能够执行到位,而且为人清廉,乃是朝中不可多得的典范。”

听的魏征眼眶都红了红。

其实他没有这么好,只不过迫于无奈罢了。

他的存在很尴尬,注定要做孤臣,既然是做孤臣,自然是要为百姓谋福。

同样也不会让陛下讨喜,或许这也是一种流传千古的方式。

李承乾继续道:“父皇,儿臣请旨,让魏师为开荒总指挥,朝廷拨一千经验老道的农夫前往,五年为期,希望魏师能够在这五年中,为大唐在岭南开辟出一块粮食基地,造福万民。”

这话让李世民也是动容了。

可魏征是隐太子的人,虽然这两年表现出了对大唐,而非他的忠心,但也不敢放实权。

李承乾的意思是需要给实权,李世民不由得担忧。

看着李世民犹豫不决的样子,李承乾只能叹息一声,再次提出了一个建议。

“父皇,其实这样的官职,可以进行轮换。五年为一任,任上所要做的贡献无非是开荒和种粮。”

“如若当中一年粮食欠收,可提前召回官员,另指派有能力之人。这样做也能分辨出哪些有能力的官员,哪些没有能力的官员。”

“吏部考核标准,应该按照官员对当地有什么建设。五年为一任,这五年如果当地没有发展,便平调去其他地方,以三次为例,在三个地方都没有建设,便下调品级,郡守不行,十五年调任府尹,府尹不行调任县令。”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升官也是如此,如无突出者,只能按照五年一调任,十五年一升迁。”

这个时候杜如晦站出来了,他身为吏部尚书,对于李承乾提出的升迁制度有许多的疑惑。

“太子殿下,何为突出?”

“当然是各方面,如官员促进百姓改进农事,比如贞观犁为例,造福百姓的农具,又或者解决一些地区干旱问题,引水入田,便为突出。”

“又或者地方不适种稻米,其他产出不高,那便寻找一些适合当地耕种的作物,带领百姓脱贫,税收连年增高,也可。”

杜如晦正要开口,李承乾直接打断继续道:“再有便是读书,朝廷缺少官员,那就要连年科举。要是当地中举的人多,也能展现官员能力的一项,朝廷还能颁发一块牌匾,赞颂为:科举之乡的美名。”

三种升迁制度,一个比一个难。

可要是能做到这三点,升迁也是应该的。

杜如晦抿了抿唇,对李承乾拱手道:“太子殿下所言确实是不错,可难度也不小,按照这样的升迁制度,恐怕二三十年后,朝堂上都没有多少官员了。”

这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也是低声议论。

太难了。

李承乾挑眉:“难吗?只是官员不屑去民间走访,天天待在县衙做官老爷。孤只是说让他们去发展,并非一定要去自己制作,民间很多农家都有农具,聪明的百姓总会弄出一些轻巧方便的东西,官员不下地方去走,又如何得知呢?”

“做官,何为官?上面一个框,下面两张口。意思是在规定的范围内,口口相传,同时也是让下面的官员张口去打听有益民生之事,然后通过当官的学识传拨给单纯善良的百姓。”

“请问,大唐的哪个官员做到了?”

太极殿鸦雀无声,这话谁也不敢接!

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