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智慧的火花(2 / 3)

氛也随之不断升温。有人支持苏大儒,认为他坚守传统,维护了文化的正统;也有人支持李夫子,认为他思想开放,为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向丁始终面带微笑,静静地听着众人的辩论。他明白,新旧学之间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引导得当,这种碰撞将会成为推动文化进步的动力。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一直沉默不语的赵学士突然起身,向丁微微颔首示意。“赵爱卿请讲。”向丁微笑着点头,示意赵学士畅所欲言。

赵学士起身,环视四周,缓缓说道:“臣以为,新旧学之争,关键在于如何取舍。旧学固然有其精华,但也有其糟粕;新学虽是新潮,但也并非尽善尽美。我们应该做的,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新旧学融会贯通,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

赵学士的话语,犹如一缕清风,吹散了殿内紧张的气氛。众人纷纷点头,认为他言之有理。

“陛下,臣这些年来一直在研究如何将新旧学融合,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赵学士从袖中取出一叠书稿,双手呈上,“这是臣的研究心得,请陛下过目。”

向丁接过书稿,仔细翻阅起来。书稿中,赵学士旁征博引,从儒家经典到西方哲学,从古代科技到现代思想,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妙!妙啊!”向丁越看越是兴奋,忍不住拍案叫绝,“赵爱卿,你的研究成果,为文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啊!”

他抬头看向众人,朗声道:“朕决定,将定期举办此类文化研讨会,邀请各方学者,畅所欲言,共同探讨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

向丁的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苏大儒和李夫子也互相点头,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场文化研讨会,在一片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陛下,”赵学士走到御书房门口,却见丁瑶从里面走了出来,他停住脚步,神色凝重,“关于江南的奏折……”

赵学士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拱手道:“皇后娘娘。”

丁瑶微微一笑:“赵学士不必多礼,陛下正在批阅奏折,你可是有什么要事禀报?”

“回禀皇后娘娘,微臣是想问问,陛下对江南士族反对新学一事,可有什么指示?”赵学士眉头紧锁,语气中难掩担忧。

研讨会结束后,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全国。百姓们奔走相告,对新旧学百家争鸣的盛况津津乐道,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一时间,各地兴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江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文化重地,士族势力根深蒂固,他们对新学充满了抵触,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各地官员的奏折雪片般飞来,其中不乏对新学的攻击和质疑,更有甚者,直接上书弹劾赵学士,指责他蛊惑圣听,扰乱朝纲。

丁瑶秀眉微蹙,她明白赵学士的担忧。江南士族势力庞大,若是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朝堂动荡,甚至会影响到新政的推行。

“陛下自有决断,赵学士不必太过忧心。”丁瑶安慰道,“陛下心怀天下,定会妥善处理此事。”

“微臣明白。”赵学士点点头,但心中的担忧并没有完全消散。

丁瑶回到御书房,见向丁正伏案疾书,眉头紧锁,神情凝重。她轻手轻脚地走到他身后,柔声问道:“陛下还在为江南的事情烦心吗?”

向丁放下手中的笔,揉了揉眉心,叹了口气:“江南士族反对新学情绪高涨,朕正在考虑如何应对。”

丁瑶沉思片刻,说道:“陛下,江南士族之所以反对新学,无非是担心失去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