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六百四十四章 过河拆桥(3 / 4)

神秘让我强大 木恒 2494 字 2个月前

门生来。

再利用修仙的便利,然后构建一个仙术网络。

利用信息化网络去构建一个新大明。

也就是说,大明虽然表面上生产力还是古代社会,但是信息交换上,已经进入了现代信息时代。

在这种强大的信息交流的情况下,经济和各种创造方面,得到了一种迅速的发展。

就像江南一带,人们以追寻奇葩为主。

越是奇特,越引人注目。

男人穿各种奇特的服饰,喜好各种新奇之物,西洋的东西,尤为时髦,体现在徐光启等人,专门翻译西方书籍,很多名词都是这时候定义的。

几何原本中的名词,一直用到现代。

可以说这些人才是第一批开眼者,而且这时候差距很少。

一些体系都很容易引入。

可惜这些体系,生命力还不够强大,不足以替换原本的大明,不足以对抗野蛮的力量。

而闻人升对这方面了解得非常清楚。

而现在,闻人升就靠着更好的体系,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

快速信息的交流,可以让商人们迅速捕捉到商机。

进而将大量物资卖到那些急缺地方。

这就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地方。

它可以快速平抑物价。

紧接着就是大力改进交通。

信息和交通改进之后,接着就是在粮食生产方面,进行下力。

嘉境之前做得还比较好。

他从海外直接找到了许多种高产作物,红薯、玉米、土豆、高产水稻……

这些作物之后发挥了巨大作用。

能量是守恒的。

实际上这些所谓高产作物,淀粉产量并非就比小麦和水稻高出多少。最重要的是相对高产。

它们可以在那些贫瘠、零散地块中进行种植,耐旱耐贫瘠。

比如在田间地头,烂旱地中就可以种植番薯和土豆、玉米。

所需要的水分,比小麦少许多。

即便年景差一些,也能有收成。

这就大大减少了饥荒的可能。

实际上在推广了这些作物之物,人口数量直接暴增到原本的2倍。

这是直接提升人口上限的作物。

可想而知,它们的产量是相当稳定的。

不然的话,人口是没法稳定增长的。

在差的年份中,可以达到一个不错的收益。

这一点却是小麦和水稻这种主粮没法实现的。

小麦、水稻都需要大量水,而且在大块平整土地上,才能种植。

对肥力需求也比较高。

当然它们之所以坚持到现代,将其他粮食挤压掉,原因很简单。

它们的生长模式,能够高度匹配农业机械。

它们的穗就在头上,小麦和水稻收割起来很方便,种植起来也方便。

不像别的作物,玉米就不容易收割,比小麦麻烦很多,脱粒也麻烦。

地瓜和土豆更加不用说了,需要的农业机械更加复杂。

不过在封建社会,这不是问题。

而且玉米更加抗旱。

靠着地瓜土豆之类的,老百姓就能度过灾年。

总之先有农业革命,后有工业革命,农业如果搞不定,工业革命搞得再好也没用。

而教科书上,只重点讲工业革命。

似乎一工业化了,百姓就有粮食吃了。

这是扯淡。

实际上,工业革命的前提,都是先从殖民地获取了充分的粮食之后,将农业人口给挤压出来,变成流动劳动力,这才能工业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