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南下!(3 / 6)

执行,能够选择的方式仅是因势利导。

如果变成由国家来采买武器装备,分发到各支部队列装,难道以为就不存在困难吗?一样有太多需要扯皮的地方。

晋君周走了,前往郤氏那边进行巡视。

在接下来的数天,晋君周听从了楼令的建议,出城巡视大多挑选前往卿位家族的私军营地,很聪明只是单纯的巡视,没有做任何的干涉。

又是过了一段时间,范氏正式操办士燮的丧事。

士燮是在中军佐履任上过世,他还是范氏的宗主,丧事自然要大办,前往致哀的国内外人士众多。

范氏的丧事很隆重,奈何晋国在接下来有国战,出征单名的众人在丧礼结束后没有逗留,很快投入各种忙碌。

到了出征的当前,晋君周没有出面,誓师大会由郤锜来主持。

属于出征名单的众人,他们在誓师之后当即开拔南下。

上军和新军要去入侵郑国。

下军要前往支援宋国。

三个军团走的是同一条行军路线,会走“孟津”大桥,借道周王室的地盘。

等到了郑国的地界,下军却不是直接奔向宋国。

二十天之后。

晋国的三个军团已经逼近郑国势力范围边沿,他们需要停下来进行必要的休整。

“郑君睔派遣使者前来告饶,同时早就派出储君髡顽与大夫侯獳前往楚国。”

出征的几位卿大夫以智罃的卿位排序最靠前,理应是由他来进行主导。

只不过,出征的卿大夫之中有郤犨和郤至,他们愿不愿意尊重或服从智罃是另外一回事。

“不要听郑人讲什么话,更不要看他们做什么。”郤犨直接出声嘲讽。

在场的人却是笑出声。

对于郑国有没有信誉,恐怕没有谁比晋人或楚人更清楚了。

近百年之内,郑国朝晋暮楚的操作干得太多,他们在晋国或楚国早就没有任何信誉可言。

“我会听一听郑使想说什么,只是只愿意在‘新郑’城下听。”智罃说道。

现场又是响起一片笑声。

参与会议的并非只有卿大夫,中层军官不算少,包括新任的中军尉祁午和新任司马长鱼矫,需要特别点名的就是赵武也在列。

这不是赵武复立赵氏之后的第一次纳赋,算起来是第二次了。

复立赵氏之后的赵武,他的第一次纳赋是在韩厥麾下。

可能需要了解一下晋国的卿大夫为什么显得位高权重?

晋国的卿大夫之所以那么有权势,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担任一个军团的主将或是军佐。

坐在那样的职位之上,有权向任何人发布征召令,安排所征召人员在军团的职位。

这是什么?光知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什么意思就能够知晓。

直白说就是,卿大夫掌握了渠道!

晋国的卿大夫,他们每一个人都相当是三省六部制度下的吏部尚书,并且还是加强版!

他们能够提供任何人立功的渠道,再为他们报功来获取爵位或其它的赏赐。

那么就是说,晋国的卿大夫不止掌握了渠道,还具备变现的能力。

这样的职位,怎么可能不显得位高权重呢?

另外,以为受到征召是一种坏事吗?

天大的事实就是,没有进行纳赋的话,当年的税一定要交!

纳赋的话,当年的税却是被抵消掉了。

这样一来,出征虽然存在风险,但是哪怕不立功也能抵消应该交的税,尤其是晋军很强,纳赋绝算不上九死一生。

晋军出征的胜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没有人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