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出征,出征!(4 / 6)

是晋国卿大夫之一,但是并不负责与卫国的邦交。

实际上,随着栾氏、韩氏相继覆灭,搞得好多国家没有了对接的卿位家族进行邦交。

到现今为止,有太多的事情牵绊晋国君臣的精力,他们还没有做好相关的分配。

有总理权限的郤至却是有权与各国展开邦交,自然需要卫国更明显的巴结。

“卫国很识相啊?”楼令刚才已经看出一点,卫国君臣希望由郤至来对接邦交。

郤至问道:“你不看看都送了什么?”

楼令也不客气,命人打开那些箱子。

箱子里面无非就是绫罗绸缎或玉石、铜锭之类,区分就是高价值的东西占到的比例多寡。

当前送礼真的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毕竟,楼氏没有将纸张卖得到处都是,哪来的字画呢?

至于说乐器、礼器之类?更不可能说送就送了。

很明显的事情是,卫国送郤至的礼物价值更高。

对此,楼令没有什么心里不平衡的地方。

讲事实就是,郤至从出身到手头的权柄就是比楼令好和高,卫国君臣更加巴结郤至没有什么错。

如果楼令嫉妒以及不爽,纯粹就是分不清大小王了。

他们在“沫”休整了五天,随后渡河来到卫国势力范围,期间渡河耗费了六天。

六天多吗?

不是走桥梁过河,携带那么多的物资,只是耗费六天算少了。

最后面的部队进入卫国势力范围之后,他们当即开拔。

下军路过卫国都城“濮阳”的时候,郤至、楼令等一些人还进城接受了孙林父的款待。

怎么不是卫君衎出面款待?他在准备款待郤锜、中行偃和士匄、士鲂呢。

下军在途经卫国期间,沿途向卫国各地贵族采购了不少的物资,甚至中军和新军进入卫国都会展开贸易。

并不是卫国愿意接受惩戒才能够展开贸易,哪怕是敌意再浓的国家,当地贵族也会卖物资给入侵一方的军队。这个也算是春秋时代的特色之一了。

下军借道卫国地界来到鲁国。

在下军离开卫国之后的第三天,中军和新军踏入卫国。

明确知道有大军前来讨伐,事先商议好会投降的卫国君臣,他们还是集结军队与晋军打了一场。

那是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下,随后当场进行了会盟之降。

什么鬼?

在春秋时代,投降分为好几个级别。

会盟级别的投降受到的惩罚最轻。

兵临城下再投降,签的就是城下之盟。

一旦大败亏输或是城池被攻破再投降,投降的级别就是破国之盟。

不同级别的投降,输的一方付出的代价都不一样。

例如卫国这一次进行会盟级别的投降,交出一半人手之后,当天就进行赎回,价格方面属于正常,事后无非就是当小弟。

城下之盟不止是赔偿高,被俘以及自己交出去的人也要去胜利一方当年限不定的苦力,其实也带有对国格的侮辱性质,比如直接成了附庸。

破国之盟的侮辱性质最强,输的一方国君要亲自出面投降,还要任由胜利一方敲诈,一般输的一方朝堂也要被胜利一方渗透和控制了。

那些就是春秋时期的玩法,到战国之后保留了一些,只是战国涉及到割让城池的新层次。

话说,晋国与齐国接壤,卫国也与齐国接壤,怎么下军还要途经卫国与鲁国呢?

简单来说就是,国境接壤没有错,还要看进军的最优路线。

晋国东部,尤其是东南部,有着太多的湿地与沼泽区域,压根就不适合大军进入。